地址:武漢市長江日報路77號投資大廈
郵箱:mail@whfhg.com
10月29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聯合印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
與國際標準一致,《辦法》明確,我國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須于2025年1月1日實施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監管。TLAC監管指標有兩個:一是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2025年須達到16%、2028年須達到18%。同時還需滿足儲備資本要求、逆周期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二是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杠桿比率,2025年須達到6%、2028年須達到6.75%。
所謂總損失吸收能力,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以通過減記或轉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的總和。TLAC合格工具包括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二級資本和非資本TLAC債務工具。相較于近年來銀行業聚焦補充的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等巴塞爾協議Ⅲ所確定的資本要求,TLAC監管要求是“升級版”,專門針對G-SIBs名單內的銀行提出更高的損失吸收能力要求。
從國際實踐看,G-SIBs若需滿足TLAC監管要求,需要一些符合條件的“工具”支持。《辦法》明確了TLAC合格工具的類別,既包括普通股、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券等資本工具,也包括非資本TLAC債務工具。前幾類在國內市場已發展多年,而非資本TLAC債務工具則是一種新型TLAC工具,從是否實繳、有無擔保、期限要求、發行主體、贖回安排、次級屬性、減記轉股等方面對非資本TLAC債務工具的合格標準作出規定,明確七類負債為“除外負債”不可計入總損失吸收能力。
央行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應于2025年初達到相應的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目前距離達標時點還有三年多的過渡期。央行、銀保監會和財政部將指導和推動相關銀行建立完善的總損失吸收能力內部管理機制,制定并實施分階段達標規劃,穩妥有序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工具,逐步達到監管要求,維護經濟金融穩定。
“總體看,實施《辦法》對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影響正面,將引導其健全風險處置機制,提高穩健經營水平,更加注重業務發展與風險抵御能力相匹配,有利于控制其非理性擴張和系統性風險的積累,促進其向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轉型。同時,《辦法》對標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最新實踐,對我國銀行參與全球化競爭也具有積極意義。”上述負責人稱。(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