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武漢市長江日報路77號投資大廈
郵箱:mail@whfhg.com
我國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的首部行政法規出爐。12月17日,《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非銀行支付機構快速發展,制定專門行政法規,將非銀行支付機構及其業務活動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進行監管,旨在促進非銀行支付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非銀行支付機構(以下簡稱“支付機構”)是我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和有生力量。當前,支付機構年交易量超1萬億筆、金額近400萬億元,分別占全國電子支付業務總量的約八成和一成,日均備付金余額超2萬億元,服務超10億個人和數千萬商戶。加強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監管是支付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條例》共6章60條,圍繞統籌發展和安全、進一步強化監管以及保護用戶合法權益等作了多個安排。
據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介紹,《條例》堅持持牌經營,嚴格準入門檻。按照“先證后照”原則實施準入管理,明確支付機構注冊資本、主要股東、實控人、高管人員等準入條件,對其重大事項變更也實施許可管理,同時建立健全嚴重違法違規機構的常態化退出機制;完善支付業務規則,強化風險管理。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健全業務管理等制度,具備符合要求的業務系統、設施和技術。強化支付賬戶、備付金和支付指令等管理制度,明確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借用客戶備付金,不得偽造、變造支付指令。壓實支付機構用戶盡職調查、風險監測等責任。
另外,《條例》加強用戶權益保障,還依法加大對嚴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條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信息安全、數據安全,充分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提高了消費者支付安全感。”錢袋寶總經理劉曉東表示。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表示,《條例》是對近年來監管實踐的總結、豐富和提升,與當前宏觀政策取向保持一致。《條例》加強了對支付機構功能定位和發展的指引,大幅增強了用戶權益保護力度,在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和化解風險方面形成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對于行業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是非銀行支付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法”。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結合多年監管實踐,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支付業務分類經驗,堅持功能監管理念,從業務實質出發,根據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預付資金,分為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兩類。而在此前,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按照交易渠道和受理終端,將支付業務分為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業務等三類。
“《條例》對非銀行支付機構業務類型按照‘業務實質’進行了重新劃分,體現了功能監管理念,有利于提升監管專業性和公平性。”易寶支付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條例》出臺后,中國人民銀行將制定《條例》實施細則,做好貫徹落實。細化明確支付業務具體分類方式、新舊業務類型銜接過渡規定等,進一步規范許可、處罰等程序,落實好“清單式”審批,嚴格依法行政。與此同時,抓緊完善《條例》其他配套文件。對照《條例》規定,抓緊做好非銀行支付領域現有規章、規范性文件的修改和清理工作。
(來源:新華社)